瘾擎 Daily

中国的音乐传教士

奔波多年,载誉载名。有人在纷乱的世界里乱了阵脚,而他却始终做自己。一首古老的诗词,一座遥远的雪山,一个心无杂念的良人,是真正能让他由心底生出敬畏与惊叹的,而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也始终伴随着他和他的节目,淡然而精彩地出现在每一个人身边


我们约定的采访日,有待刚刚结束录音往家赶,房间还没有布置完成,整体风格就是在明净的基础上布满了各种他收集的黑胶唱片和CD、杂志。我们一见面他就腾出三人沙发的大部分给我坐,他则选择了更靠窗、靠台灯的角落里,这么一来,谈话空间既宽敞又让他显得特别有主人风采,彼此距离也特别适合,这就好像一个与“陌生人”瞬间进行沟通的方式理论,能让两个人都更好的解放,也让舒适成了我们见面后的第一印象。

张有待

中外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国DJ,从业25年。
他把The beatles / nirvana\ the rolling stone / The Sex Pistols带到中国,也是中国最懂爵士音乐的人

采访拍摄的时间有点晚,不算午后但阳光依旧明媚,透过他房间的巨大落地窗,有时候三两束光洒在房间的地板上。而我们谈话的区域更像他的简易书房,这里窗帘紧闭,每到这个空间他好像回到了阴影的世界里,进入到了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。

知道他的人很多,也有人会说:“我是听着他的节目成长起来的。”我们交谈期间他一直在回复微信,偶尔听见一两句语音,不是别人特意前来跪求拜访,就是又有人邀请他去参加某某音乐节,正在跟他沟通时间和互动信息。以前以为这样的人会耍大牌,但他是你从第一秒见到就觉得会很放松的那种人,生活里他常背一个布袋,走路有种温文尔雅的气质,一切都文艺到了骨子里。

于演员而言,采访里最常说到的一句话是“都是我的前辈,我向他们学习”,而和有待聊天,给我最深刻印象的是他淡然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强大力量。在拍摄的过程中他曾拿一本书给我们参考,当时我举着书问,“您也经常从这种书上借鉴一些信息吧?”一句语调几乎没有变化的霸道回应“我不需要借鉴任何人”正是属于他自我内部的角力,而这背后深层的缘由无非是他便是中国爵士音乐的领头人,他听过太多的音乐,就算手边没有唱片机,但心里也有一个。只要是想听的唱片,想想名字,音乐就已经开始在大脑内播放了。于是声音和音乐就此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了他的生活里,没有人可以偷走属于他的世界。

很多人都在口口声声地说着DJ如何如何,却鲜有人知DJ的全称是什么,DJ就是Disc Jockey,翻译过来叫唱片骑士,所以有待还开着玩笑说DJ其实和摩托车也能扯上点关系。

好的音乐是一次旅行,可以是一首歌,一张专辑,一个PARTY,或者一次节目。DJ是你不知不觉中跟随的人,他会在一段或短或长的旅行中一直引领着你向前,向上,向下,然后再向前。路途中会有很多不同的风景,你所做的就是跟随。我就是DJ,我就是我放的音乐;I AM THE DJ,I AM WHAT I PLAY


他喜欢音乐,从上大学开始就已经展露锋芒。回顾中学时代,喜欢的太多——绘画、摄影、电影、文学,唯独没有接触到的是音乐,也不会任何乐器,就记得有个同学会弹吉他,他自己就特别羡慕。后来去了戏剧学院学戏剧,觉得戏剧特别好,可当在同期接触到音乐之后,他瞬间被音乐吸引,“我觉得音乐能体现我的价值和想法”。于是他就这么顺其自然地走上了一条音乐路,如果不是偶然的机遇,也许现在的张有待会是一个戏剧导演或者剧作家。

音乐这条路不好走,尤其是在90年代的背景下。当时他在中戏上学,出于喜欢音乐他就总在宿舍播放各种收集来的歌,结果第一年他就经常遭到各种同学投诉。可坚持到底的人总会有不错的成绩,音乐播到第二年他就已经在宿舍乃至学校变得小有名气,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他的宿舍听音乐,小屋子每天人满为患。也是这个时候,一个美国人听说中戏有这么一号人,懂摇滚还有很多磁带的收藏。于是有待顺利成为了这个美国人在中国的一档节目中的嘉宾,这是一个很妙的机会,他不仅第一次听到了DJ这个职业、了解到了DJ的重要性,也终于获得了一个更大的舞台。他希望自己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让音乐说话,让听众从更多歌曲中去理解他自己的音乐角度。而这一切都需要他有足够的性格和表达方式,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他尽可能多地看现场、与别人交流,这个过程也更好地塑造了现在的他。

其实在整个的DJ生涯里,张有待最有特点的应该是属于他自己的独立。《论语·季氏》里说,尝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在有待心里,独立最重要的就是不论你做什么,做歌手、职员、警察也好,做别的也好,都需要有独立的人格。“独立人格非常重要,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,你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责任的,你都会对你自己负责,所以这样的人,无论你做什么,都是有益的。”

他就是一直在用自己的风格塑造自己的节目,就像年轻人始终喜欢用自己的喜欢的音乐风格来标榜自己一样,他也用音乐展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。其实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意义,随大流的事和意义二字相悖而行,只有属于自己的激动和热情才会让你发现更多不一样的精彩。所以我们总说,能成功的人都是偏执的,因为他独立而执着,所以反而会听到更多不一样的声音。

我们每天会周旋于很多不同的场所,每一个环节需要的音乐都不尽相同。采访里最不为过的就是关于音乐和车的跨界问题,“你喜欢在车里听什么音乐?”“谁的歌更适合在坐车的时候听?”这种问题特别宽泛,答案因人而异。但有一个问题有意思且特别想让有待谈谈他的看法,即:“堵车的时候你听什么歌?”可能有人会说,听FM97.4啊,但在有待眼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DJ,更多的电台节目都倾向于主持人这样一个称号。这些人靠说话和贫嘴来主持节目、吸引关注,而本身对于音乐和节奏上的东西懂得太少。

创作一个小时的音乐节目,就好像在创作一首一个小时的歌,节目的开场就决定了以后的调性,而一个自己的状态也决定了听众的心情


而生活中,即使堵车这种让人烦心的事儿对于有待而言也有不错的解决方案。他喜欢在堵车的路上听一些在家里没机会听的音乐,选择上主要推荐爵士乐,因为爵士乐的风格比较多同时比较抽象,具象的音乐会相对影响人的情绪,而抽象的音乐则是让你的情绪跟着音乐走。

“简单来说,复古内饰的车相对就比较推荐古典音乐,现代一些的车款,车内搭配LED勾边的就会相对推荐电子音乐”,所以有待的出行每次都要在音乐上花很久的时间,他甚至开玩笑地说:“一般约会迟到都是因为在选音乐,因为堵车的时候用音乐来调节你的耐心、好心情真的非常重要。”当然,为了避免不自觉踩油门,节奏过快的音乐一定不适合在堵车时候听,“最适合开车听的音乐每分钟的节拍数应该在80-90,而在你的驾驶速度稳定保持在60-80的时候,说明这个时候你的心情一定很好。”

很多时候紧张是因为不知道答案,现在我经历了很多,经验这东西让我有能力自己去面对很多突发事件,接下来是分析和面对,这是一个很妙的过程


当然,音乐无处不在,有待介绍了最近比较流行的环境音乐。“很多人觉得听音乐是要逃离环境,可环境也是音乐的组成部分,所以音乐不应该脱离环境”,有待在一次电台节目里说了这些话,当时的一个听众听完就在车内把音乐调大,打开车窗去感受四环的声音——车流声、风声、音乐声交杂在一起,特别美妙。所以,音乐也可以与环境共存,音乐无处不在。

‘有待’TALK

我是一个音乐传教士,音乐让人更宽阔。

我认为音乐或者声音是改变世界最重要的一个元素,但是其实中国人听音乐的态度和听音乐的方式并没有多大的改变。

到现在为止,我做电台节目做了25年,不是因为我要做电台节目,或者成为一个电台的主持人,我做这个工作就是因为音乐本身,音乐是我最大的动力。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,还是要看音乐在你生活当中有多大的影响。

流行音乐为什么这么重要,是因为进入了五十年代以后,从猫王开始,流行音乐不光是流行音乐,它变成了文化符号,它是推动和影响并且和整个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叶。你不了解越战,不了解嬉皮式运动,不了解70年代,不了解80年代,为什么美国变成整个世界的,二十世纪后半叶整个世界的文化主导,就是因为流行音乐的出现,它在大众流行文化里面占的主导地位,影响年轻人的这种思想,不光是一个消遣和娱乐。而我们就是把音乐仍然变成一种卡拉OK里面流行歌的消遣娱乐,它并没有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,对我们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崔健的《一无所有》,或者是像黑豹的《无地自容》,你能数出来的就是这几首歌,或者是说90年代比方说什么类似于像《小芳》、《一封家书》这样的歌也还可以说它跟时代和社会是有关的,但是我们的流行音乐跟时代跟社会并不发生关系,是脱节的。

我相信音乐可以改变世界。

END

更多推荐